“三岗渐进”,构建协同育人生产劳动教育新模式
信息工程系 夏莉娜 巫群珍
一、案例简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3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四川省教育厅等10部门也出台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充分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为我们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我院信息工程系依托院系在劳动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融入信息专业特色,优选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驻校基地作为生产劳动实践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创建“e寸丹心”劳动教育基地。经过前期在全系范围内报名,面试,层层筛选,现已培养27名劳动教育精培学员。
二、案例分析
此案例是我系积极响应劳动教育文件精神,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信息专业特色的高职学生生产劳动教育模式,是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益尝试。
三、问题关键点
(1)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何建立真实任务的生产劳动环境,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融入生活、带入职场,使得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劳动教育,深刻理解劳动价值与意义。
(2)通过校企合作,如何构建具有信息专业特色的高职学生生产劳动教育模式,以此丰富我们劳动教育内涵与形式。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1.两境融合校企共建劳动教育基地。
将企业真实办公环境融入学校,校企共建具有生产性、服务型的“e寸丹心”劳动教育基地,同时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将行业标准、企业人才管理规范、技术专利标准、项目开发业务引入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创造真实企业生产氛围与环境。学生足不出校,即可提前一年接触企业、认识企业、习惯企业,具备真实的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择业观与价值观。
2.师资融合校企共建劳动教育团队
借鉴与企业在新型“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师”团队,聘请企业专家,负责学生技术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校教师负责学生日常专业教学、思想政治引导,“双师”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强化敬业、诚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
3.实施具有信息专业特色的“三岗渐进”生产劳动教育模式。
针对劳动教育学生培养,依托现代学徒制培养经验,创新采用“三岗渐进”生产劳动教育模式。该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引入企业真实业务项目,将社会主流技术、工艺融入学生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技术水平与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将学院教学服务工作引入劳动教育基地,利用劳动教育基地所学知识与能力,帮助学院制作教学、宣传资料,形成“以企提技,以校体值”的劳动教育格局。
“三岗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分为“悉岗、跟岗、顶岗”三阶段,“悉岗阶段”学生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树立职业规范为目标,参与简单劳动,认识劳动、了解劳动、体会劳动,为后续行业劳动做好心理建设与准备。“跟岗阶段”企业根据学生能力匹配真实生产劳动任务,由企业导师指导开发,并对质量负责,该阶段以专业技术提升、积累项目经验、熟悉项目流程为目标。“顶岗阶段”学生全日制参与企业劳动学习,并为学生分配真实项目开发,由企业导师、项目经理、主管等多个主体共同指导学生实施,该阶段学生脱离学校学习,以实现身份转换、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初涉社会查漏补缺,完善个人能力,提升个人价值,融入社会。
五、经验启示
1.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应结合系部、学院、属地特色,探究出一套贴近学生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系部与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系统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并能制定相关机制,有效保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权益。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融媒体平台,将劳动教育中的优秀事迹、优秀个人及时对外宣传,树立榜样力量。
2.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助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产教融合2.0到来,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调动合作企业积极性,如何加强企业交流合作,是校企合作会出现的常见问题,高等院校生产劳动教育立足信息专业,与行业高度契合,实施“三岗渐进”生产劳动模式,是实现学校到企业、校园到社会的有效路径之一。
3.营造劳动教育学习氛围,提升劳动教育基地学生的归属感。
学生心智较为不成熟,缺少自制力,在常规劳动教育中,缺乏参与感、荣誉感、价值感。通过将劳动教育基地的成果与个人成绩、付出挂钩,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同时将优秀学生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加强劳动荣誉感,学生劳动积极性、成果质量显著提升。
六、效果评价
1.破除壁垒,调动劳动积极性。
学生进入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学习,由企业导师开展专业知识相关教学,同时提供相关劳动任务实施,企业导师与学习老师共同监管过程与成果,通过“劳动记录表”了解学生劳动情况,并及时给与反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劳动,到岗率、任务完成率均超过95%。
2.因材施教,制定劳动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基地针对每位学生专业、能力水平,设定不同劳动任务目标与素质目标,并根据学生能力提升而适度增加难度,过程由企业导师与学生组长全程监管,给与支持,目标达成率超过95%。同时,学生素质目标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带着“四问”开展劳动,即“我是谁、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该干到什么标准”,并在劳动中总结出“三来”,“劳动意识立起来、考虑事情全起来、解决问题动起来”。
3.团队协作,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基地中的学生涉及三个年级,多个专业,劳动基础能力也各不相同。根据劳动任务临时组建劳动团队,并任命临时组长,每日公示各组任务进度。企业导师以身作则帮助组内学生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阶段劳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有主动帮助他人或被帮助的经历,形成良性的劳动竞争环境。
4.校企共育,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劳动教育全程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监管实施,并由企业每周开展一次企业经历分享,建立企业与学生沟通渠道,认识职场需求、了解劳动要求、学习职业规范,通过分享学习,劳动教育基地学生迟到率不足1%,并养成提前一天请假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良好职业习惯。